無論是老牌巨頭戴爾和亞馬遜,還是新興潛力股RenttheRunway和Wayfair,它們的成功都說明了復雜無趣的供應鏈才是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只有結合先進的科技,采取創(chuàng)新性的供應鏈,B2B和B2C企業(yè)才能在行業(yè)中立于不敗之地。
如果說戴爾公司在90年代是價值最高的科技股,大概很多人會非常驚訝。戴爾的成功與營銷和產品并沒有太大關系,而主要在于保持供應鏈的革命性方法。
戴爾采取了“按訂單量生產”的方法,根據客戶的需求決定生產量,避免了庫存堆積。戴爾在供應鏈管理方面的創(chuàng)舉使得它的股價急劇上漲,在整個90年代累計增長了91863%。
轉眼到了2014年的CyberMonday(感恩節(jié)假期之后的“剁手星期一”),當今的電商巨頭亞馬遜在宣傳造勢時特別強調了將使用機器人公司KivaSystems的分發(fā)中心技術。
亞馬遜通過供應鏈的創(chuàng)新重塑了用戶體驗和預期,在收到訂單的幾分鐘內就能把包裹運送給顧客,和傳統(tǒng)的勞動密集型分發(fā)中心相比節(jié)約了大量時間。分發(fā)中心的戰(zhàn)略性布局結合KivaSystems的革命性科技,使得亞馬遜能夠以極低的運輸成本在48小時以內把貨物送到美國絕大多數家庭。由于這種創(chuàng)新,亞馬遜的市場份額顯著增長,對競爭對手造成了極大的壓力。
戴爾和亞馬遜的例子都告訴我們商業(yè)成功的關鍵是復雜又無趣的供應鏈和物流。沃爾瑪創(chuàng)始人SamWalton在上世紀60年代就指出了這一點,五十多年后的今天還仍然適用。
其他影響用戶體驗的關鍵因素也很重要,比如品牌、個性化和營銷,但一家成功的電商公司最重要的還是供應鏈。因為物流不僅處理信息還處理物體,僅靠軟件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必須與硬件(比如Kiva機器人)以及勞動力(比如快遞員)相結合來把東西送到目的地。
訂單的完成情況是客戶在網購時做出評價的一個關鍵指標。
最近貝恩公司的一份報告里強調了這一點,它指出“將近60%的美國網購者表示快遞費是決定是否在某家零售店購物的主要因素”。
因此很多電商不得不提供免費配送服務。根據貝恩公司的消息,第三季度68%的網上交易都是免費配送的,2013年只有44%,而且這個比例還會持續(xù)上升。
盡管顧客的預期有所改變,但只有很少的電商公司能在承擔配送費用的情況下盈利,這也就是為什么“靈活完成訂單”是如今美國電商CEO們最重要的戰(zhàn)略舉措。
電商后來居上
其他改革者借鑒了亞馬遜的經驗,充分利用物流和供應鏈的力量,將它們作為競爭的優(yōu)勢。一些新興的電商像RenttheRunway就認識到要想成功必須將供應鏈管理和庫存清點軟件相結合。RenttheRunway經營著美國最大的干洗店,設備占地足有16萬平方英尺,它研發(fā)了能夠管理6.5萬件衣服和成千上萬配飾的庫存、配送和訂單完成情況的軟件。
情況類似的還有Wayfair,這家公司不久前上市,現在市值已經接近20億,它成功的原因在于能夠精確高效地從全球數千家供應商運輸數百萬件貨物。Wayfair的創(chuàng)始人認識到出售長尾商品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任何一個正常的零售商(甚至是亞馬遜)都不會積壓庫存,因為庫存單位很小,維持這個庫存的代價就很高。打個比方,Wayfair網站上郵箱的需求量有多少呢?
Wayfair對上千供應商進行了深度的技術整合,使得它能夠以和亞馬遜一樣的配送速度和精確度提供郵箱和其他商品,結果就是它在電商行業(yè)處于連亞馬遜也難以匹敵的領先地位。
防御性=行業(yè)進入壁壘=利潤=成功
供應鏈的創(chuàng)新代表著行業(yè)具有極高的防御性和進入壁壘,這也就避免了新企業(yè)的進入,降低了利潤。
創(chuàng)新性的供應鏈是戴爾在九十年代一鳴驚人、亞馬遜如今統(tǒng)領行業(yè)以及Wayfair和RenttheRunway等新興公司未來可能處于領先地位的關鍵。如果能把無人駕駛汽車、機器學習、數據科學和無人機等科技整合起來,下一代B2C和B2B企業(yè)將會趁此機會大獲成功。
最新論文